这几天贸易战让我想到上学时候学鸦片战争,教给我们的原因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。后来长大了自己看书。有了不同的看法。
当时造成贸易顺差的很大原因,是全世界都需要中国的瓷器和茶叶。但是反过来,中国因为落后,老百姓穷,再加上生活方式,对西方国家工业化的产品需求没有那么大。
所以这种顺差就是自由贸易市场的结果。
鸦片战争之后,也确实有大量工业品进中国,摧毁了中国作坊式的制造业",但是这些整体加起来也是小头。
卷走大量中国人财富的,还是鸦片和武器这两样东西。
最开始,中国人对鸦片有需求吗?没关系,可以给你创造需求,然后卖给你。
不让卖鸦片,想断了这个需求?那就打你。打到你有需求为止。怎么能说是不平等呢?不是卖给你鸦片了嘛!
再说现在的贸易顺差,难道不是因为中国人做的东西又便宜又好嘛,全世界对中国产品有需求嘛。
反过来中国人这些年自己用国货也比较多,不也是因为奢侈品大多数老百姓没需求,一般商品我们自己的就又便宜又好嘛。
这不就是自由贸易造成的顺差嘛。
现在又打上门来。打不打,打多久都不取决于你,你除了接招,你还能有别的选择吗?你能跪吗?跪什么跪呢?
要知道,连180年前的大清朝,都不曾未战先降啊。
美国能维持这么多年的地位,当然是国家实力,但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它是全世界的金主。
我们所有人都想把东西卖给他。全世界这么多国家对美国都是贸易顺差,没顺差的是因为挤不进这个赛道。
但如果有一天,美国说不行,要对等贸易,它拒绝再当这个金主了,它要跟所有国家对等贸易,我买你多少,你就得买我多少。
那它的这个重要性,它的地位是不是就下降了?说到底,这是个非常现实而势利的世界,尊重的是钱。
你愿意掏这个钱,你是大佬,跺个脚所有人都得抖一抖,一旦你不愿意继续充当这个金主了,你还能得到多少尊重呢?人和人之间,国家和国家之间,都差不多吧。这就是世界的格局要彻底改变了。
都在讨论关税战美国和中国谁先扛不住。别的不知道,美国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比的话肯定是中国老百姓更能扛。
首先中国老百姓普遍爱存钱,其次中国老百姓能省就省,就是再浪费的中国年轻人,他开始省钱日子,他也是无师自通。
美国卖到全世界老百姓这个层面的,基本都是相对高端的商品。涨价大家就找平替了。不像美国,便宜的生活日用品,反倒是进口的多。
中国人受的教育,就是『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』,而且我们这个民族,经历过很多苦难。心态上也不是最先崩的,川普这直接上来给全世界一贴脸开大,连个前摇都没有,然后让美国老百姓扛着,咋扛呢?
以史为鉴,历史不停重演而人性心理不变。
往古者所以之今也。
孤立中国这种话术,我说实话,听腻了。
你看他们说话,就是天天要完你抬头看看国家,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,都过来了,稳中有进。
一天天的,看笑话。
两个爹较劲,比谁打孩子狠,你猜谁伤害最大?
谁孩子抗揍?
《棉花帝国》是前几年看的,大概看了一小半。好多事耽搁了,最近贸易战,突然想起重新看看。
这本书通过棉花产业,展现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血腥历程。
用棉花这一经济作物详细论述了战争资本主义、工业资本主义、全球资本主义,当你出现了知识断层的时候,去读一些思想很宏观的书,大脑是煎熬的,内心是奔溃。
这中间,你如果看了些经济学战争史纪录片,去查找了英国发展史,印度殖民史,黑奴贸易,南北战争,中国洋务运动,日本明治维新,心里有个大致时间线和历史框架,再看这本书体感会好很多。
这三大阶段是如何过度形成的,文明的崛起依托的是血腥的扩张,洁白的棉花见证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罪,殖民侵略、贩卖黑奴、雇用童工、国地运动、居杀土著,充满了剥削、压迫和血腥,如果没有这些野蛮的行径,全球化也会到来,但是一定会晚很多很多年,说明了事物的两面性。
这本书口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构成,巨大的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,只要经济发展不平等,那么击鼓传花的游戏会一直下去,资本的降维打击从过去到现在,从你到我从我到他,世界每天都在前进与重构,无法确定未来的主角是谁,但是背后一定是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,而资本又是很多要素的总和——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等等.......
到今天的我们看这本书是符合当下当代适宜的。就说经济贸易战、关税。
这次关税大战,不说结果赢不赢,但中国为此刻准备了不下十年,这个现在只有瞎子才看不出来吧。
特朗普打动关税战后,中国立刻回应,态度坚决,在此以前,放开签证,特朗普政策一出,立刻给出更快捷更实惠的退税政策。
各大电商平台立刻响应,给做外贸的商家开辟出口转内销的渠道。这明显是给电商平台集体开过会对。然后现在是在给美国老百姓算账,你们平时这个是中国产的。那个是中国产的,我还告诉你成本价。
这以前要是还有生意可做,那是不能说的。现在都砸了,谁也别想好过。然后大家可以直接上中国来买买买。
打王者最怕老法师爱蹲草。你就说这些招儿,肯定都不是一晚上想出来的。
我这辈子也只是个打酱油的,有生之年,看到这么精彩的对局,觉得活多几年,真挺有意思的~😄